网上有关“诺里尔斯克天气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诺里尔斯克天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1945年,苏联炮兵连长索尔仁尼琴在电话中因物资延误而顶撞上司 ,结果被就地解职流放哈萨克,直到8年后才拖着几近残疾的身体被转移到莫斯科马尔菲诺里监狱。这两段经历为索尔仁尼琴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真实素材,代表作是描写莫斯科监狱的《第一圈》和集中营非人遭遇的《古拉格群岛》 ,被后人誉为俄罗斯“最真实作家”和“十大良心人物之一”。
1955年,古拉格集中营在斯大林逝世两年后全面瓦解,索尔仁尼琴也随之获得自由 ,但释放后的他并没有安于现状,反而四处奔走搜罗与古拉格有关的证据和资料,先后去过两百多座古拉格集中营 ,总记录资料重达900公斤,首部著作《第一圈》出版即被无数 历史 学家当成教科书来引证,而后出版的《古拉格群岛》 ,在苏联自始至终未公开古拉格集中营资料的大背景下,成为人们研究这段“缺失” 历史 的唯一权威性著作。
然而,苏联时期究竟有多少座古拉格集中营,至今为止也没个准确数字 ,有说700座、也有说476座 。上个世纪末德国25名 历史 学家曾专程组队去印证,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已消失不见,目前仍有遗址存留的不足130座。
图中绿色圆点位置就是德国团队查到的古拉格集中营分布图 ,其中保存最完整 、痕迹最明显的遗址,就是代号为501和503的两段铁路线,前者从萨列哈德前往伊加尔卡 ,全长近1300公里,后者从伊加尔卡连接诺里尔斯克,约600公里长。
诺里尔斯克是座完全没有内陆交通线的工业城市 ,别说铁路,就连公路也没有,各类矿石依靠货轮从叶尼塞河进入喀拉海 ,人员则依靠航空运输 。但奇怪的是,我在诺里尔斯克旅行时居然看到建于苏联时代的火车纪念碑,经过多番打听,最后在诺里尔斯克博物馆中才找到答案。
博物馆解说员艾琳特地开小灶给我详细解说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简单说就是,诺里尔斯克本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始发站之一,只可惜铁路还没修完斯大林就死了。
在2003年俄罗斯解密的部分资料中 ,501和503其实是分属两地的集中营代码,为防止泄密将其统称为萨伊铁路,保密级别与苏联克格勃名单相同 ,因为事关诺里尔斯克这座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 。那么,将近2000公里的铁路项目又是如何确保绝密的呢?古拉格是关键。
实际上,苏联分布在各地的古拉格集中营并非指单一关押地 ,每座集中营由百余甚至上千个惩戒营组成,所关押的也是各式“囚犯 ”,但囚犯所作贡献却令俄罗斯至今仍在受益 ,西伯利亚一系列城市和港口、公路等等都是古拉格囚犯修建的,比如远东战略城市海参崴、马加丹,以及北极圈内外的工业城市摩尔曼斯克、诺里尔斯克等等。
萨伊铁路也一样离不开古拉格集中营,从施工图可以看出 ,苏联是准备用萨伊铁路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而达到北部与最东部相连的工业运输线,因而战后没多久(1947年)就开始动工 ,先从新西伯利亚调来5万囚犯参与施工,1948年死伤过半后再从纳迪姆集中营调来7万囚犯,总数超过12万人 ,这还不算来自各个盟国的士兵和工程兵 。
原版《古拉格群岛》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来自7个盟国的囚犯和数不清的德意俘虏(苏联官方没有记载),被全部打乱后随机组队分散在501和503铁路沿线,沿途设有数千个临时营房 ,分不同工种和施工阶段逐一往前进发。
一名乌克兰囚犯逃亡后曾公布称:他的队伍从一开始的200人,一路往北3个月后剩下110人,半年后只有50人活着 ,最后打散与其他同样不断减少人员的队伍重新合编。如果以这个速率计算,第一批5万囚犯在半年后是绝对剩不下一半的 。
诺里尔斯克博物馆中保存着一份物资补给表,清单上有棉衣 、棉靴以及铁锹等等工具,绝大部分都来自哈萨克与朝鲜两地 ,但棉服数量只有不到2万套。换而言之,古拉格囚犯确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绝大部分都是冻死的”,12万工人只有2万套棉服 ,在西伯利亚腹地冬季长达8-9个月、夜晚普遍低于-50 的低温下,如何安然过冬?
夏季也一样不好过,西伯利亚大部分都是原始无人区 ,稍有不慎踩陷沼泽被困、携带传染病菌的蚊蚁毒虫等等都是囚犯的主要死因,这也是萨伊铁路被冠名为“斯大林死亡铁路”的原因,总共调动12万古拉格囚犯修建6年 ,活下来的人至今没有定论。
那么,付出如此巨大代价来修建萨伊铁路,为什么最后还是全线废弃了呢?
原因之一是难度太高 ,西伯利亚越靠近北极圈就越是永冻土,其土壤硬度不亚于水泥混凝土,1955年美国CIA曾有报告指出,苏联使用的是美国发明的“灯芯绒铺设法 ” ,先挖2米深的永冻土,把原木混入麝香等厌氧物质埋入坑中盖上灯芯绒,最大限度的隔绝空气使其减缓腐烂速度 ,然后再铺上砾石与土壤。
但实际上,苏联连矿工棉服都供应不了,哪有多余的灯芯绒铺铁路 ,而不用灯芯绒的结局,就是铺装后的铁轨出现大面积坍塌变形,部分路段甚至还没试车就已经弯曲了 ,据说也有部分铁轨是二手的原因 。
另一个原因是严重低估了预算,导致施工后箭在弦上只能偷工减料!
按照苏联年度投资报告来看,1952年的萨伊铁路总预算只有2.6亿卢布 ,而到了1953年却疯狂上涨到420亿卢布,占当年苏联总投资额的2.5%,以当时汇率结算相当于100亿美元。要知道,1952年美国总GDP也才3677亿美元 ,用100亿美元来填补这个“无底洞”,很显然是亏本的买卖。
于是乎,1953年斯大林死后古拉格集中营解散 ,萨伊铁路顺理成章的被废弃了,至少11台试用机车和6万吨金属就这么被扔在原地生锈,诺里尔斯克那座纪念碑的火车头就是其中之一 。
为了寻找萨伊铁路的古拉格遗址 ,我和妮萨琳专程飞亚马尔自治区再辗转火车前往萨列哈德。从地理位置上看,萨列哈德约有1/3面积位于北极圈内,目前人口约4.5万。苏联时期这座小城有6500人被分别关押在三座古拉格集中营内 ,其中的1500人被送去米尔钻石坑挖钻石,剩下的全部去萨伊铁路,停工后又被送到诺里尔斯克去挖矿 ,无一生还 。
萨列哈德与亚马尔之间的铁路线是俄罗斯常见的宽轨铁路,目前已迭代更新为电气化铁路,2014年俄罗斯连接北极圈的3500公里长光纤管网就是沿着这条铁路铺设的。
意外的是,在萨列哈德我还听说了一件堪称绝密的炭疽事件 ,2016年夏季,这条铁路所处的某个位置温度超过35 ,永冻土解冻露出一具感染了炭疽病毒的尸体 ,病毒传给牧草又被几只驯鹿误食后再传给牧民,造成3死1残的悲剧(维基有部分描述)。
萨列哈德虽说不是 旅游 城市,但每年仍有数万游客前来 探索 古拉格营地遗址 ,俄罗斯早期也曾考虑过将这些遗址尽数销毁,但碍于早已曝光且当地土著以“亲属故居”为由极力反对,因而简单修缮后保留至今 。
在伏尔加鞑靼向导的建议下 ,我们直到天气转暖后才走访了其中一座遗址,营地以砖结构为主,分别有起居 、食堂、仓库等空间 ,每间起居室内设16-20个高低床。然而,向导却嗤之以鼻的讽刺道: 当年的集中营可没有这么舒坦 。
沿着铁路往西北方向走了大概5公里,所过之处都是一副锈迹斑斑的破败之景,我忍不住问向导:这么多铁轨就这么扔在这里不要了吗?得到的回答是:90年代有92公里铁轨被拆掉 ,送去维护西伯利亚大铁路,剩下的如今就算想用,也不大可能了 。
无人机航拍了一张桥轨的照片后 ,我和妮萨琳似乎都没有心情继续往前,是为当年数以千万计的古拉格囚犯之悲惨命运叹息,还是为如今这副萧条又无奈的景色而惋惜 ,我们都没有结论!
北极的资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酷热的天气现象会越来越频繁。事实上,在酷暑中煎熬的不仅仅是人类 ,许多地球生物也在与不断变暖的气候做斗争。北_熊面临食物危机每年的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唤起人类对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和北极生态问题的关注,但北极熊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去年6月 ,俄媒披露,有北极熊现身于俄罗斯的北方工业城诺里尔斯克——距离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有数百公里远。这一现象在当地为40多年来首见不说,来到镇上的北极熊,竟然跑去了垃圾堆觅食在这看似奇怪的现象背后 ,折射的是全球北极熊面临的生存危机。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化,生活在天寒地冻环境的北极熊已经演化为纯肉食动物 。为了度过夏天漫长的无冰期,它们必须要尽可能多地在冰化掉之前吃下足够多的食物 ,储存足够厚的脂肪。而令北极熊颇为满意的脂肪来源,就是脂肪含量同样不俗的海豹。当然,北极熊也会偶尔食用海草、浆果和鸟蛋等食物 。但这多是在它们等待海洋结冰 ,或在初夏时分冰面开始破碎时的过渡时期的饮食,对生成脂肪过冬的帮助不大。然而全球变暖却在让冰川融化,冰层结冰期推迟 、冰期缩短。NASA在2019年发布的北极冰层的动态变化图显示 ,北极海冰在1984年至2019年间减少了95%:1984年,有超3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被4年以上的冰层覆盖,如今仅有11.6万平方公里 。因此 ,伙食与海冰息息相关的北极熊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开始在陆地,乃至“上天”寻找食物:2010年,有科学家报告称,加拿大北部的北极熊为了吃海鸠的蛋而爬上了岩壁;2011年 ,俄国北极地区的游客也曾看到北极熊从海鸥栖息的悬崖上爬下来,估计也是刚吃了鸟蛋。但吃了鸟蛋的北极熊还是饿得只剩皮包骨——毕竟与海豹相比,鸟蛋的热量太低了。更可悲的情况是 ,饿着肚子的北极熊可能会攻击人类,甚至吃掉自己的孩子 。其实北极熊原本可以活得很滋润。作为一种能在恶劣酷寒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北极熊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极圈附近 ,加拿大、俄罗斯、挪威 、格陵兰、美国等国都有北极熊的重要栖息地。来源:科学大观园
北极圈是什么意思
北极的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 、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 。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 ,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 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C等温线(海洋以5°C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 ,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 7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 200万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 ,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 000万平方千米 。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 ,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极地的时间,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 ,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 。因此 ,科学家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 ,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
北极的气候,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 。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C 。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C。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C的最低温度 ,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C的气温。
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即使在冬季 ,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 。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C之间 ,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 、北美及欧亚大陆北部冬季的冷高压 ,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 。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
北极的生命
与南极大陆不同 ,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900种显花植物,上百万只北美驯鹿,数万头麝牛,上千只一群的北极兔 ,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 500只的旅鼠 。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叶中,可以见到长尾凫、赤颈凫 、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 、秋沙鸭、黑凫、雪鹅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极雷鸟 、猫头鹰等 。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在天空飞翔 ,灰熊 、北极狐、北极狼在苔原草甸上巡游,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 、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 、白鱼及北极鲑鱼在河湖中嬉戏。在北冰洋广阔的水域中还有上百万只各种海豹,20万头海象 ,数千头角鲸和白鲸,2万只北极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 ,北极地区生活着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当地居民——因纽特人、楚科奇人、雅库特人 、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 。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北极的生命与南极的生命一样学会了与白色环境协调适应的本领。麝牛在-40°C气温下悠然自得地寻找埋在薄雪下的植物残茎。北美驯鹿群则在泰加林带北侧躲过严冬,春天再重返苔原。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层不足50厘米 ,落叶松和针木却可顺利生长,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冻层,为抵御狂风,都很矮小 ,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长,如爬地柳(北极柳树)、黑鱼鳞松等 。寒冷北极的树木生长得很慢,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 ,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岁。苔原的许多地衣、苔藓,甚至显花植物在0°C以下的环境中照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科学家发现某些地衣在-20°C时仍可生长,一些苔藓在-10°C时还能继续生长 ,甚至连山酸模 、爬地杜鹃、冰川笆莨等显花植物亦能在-5°C时保持生长势头 。
北极的石油资源,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以及如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定义,则还应算上军事资源 、科学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等。
谈到北极资源种类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当然是能源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据保守的估计 ,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
北极的煤炭资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资源丰富 ,属尚未开发的地区之一 。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 000亿吨煤贮藏于此,不亚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极西部煤藏的理论储煤量为30亿吨,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质量最高、用最简便的常规露天采掘技术便可开采的煤田。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的大同 、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 ,有人估计为7 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 。
北极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质优良。西部的煤经过了1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 ,是一种高挥发烟煤,其平均热值超过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 ,低灰(10%),低温(含水5%)。北极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 ,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业原料。
北极的矿产资源,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例如科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着经过该铁矿的经度线(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对称的地方(66°~73°S),刚好就是南极大陆的查尔斯王子山。而查尔斯王子山的世界级大铁矿也是举世闻名的 。在南、北极对称的地方都出现世界级的大铁矿 ,这种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纯属偶然,还是与南、北磁极的位置,或者与大陆漂移有什么关系 ,目前还说不清楚。
除铁矿外,北极还拥有大量其他矿产资源。诺里尔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贵金属(如金)和金刚石矿产对前苏联开发远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科累马地区。在阿拉斯加 ,据估计库兹布北部的红狗矿山拥有8 500万吨矿石,其中含锌17%,铅5% ,银每吨75克,它已成为价值111亿美元(1983年价)的世界级大矿。考明克跨国矿业公司和那纳公司正在对红狗矿山进行联合开发 。
在阿拉斯加朱诺石英脉型金矿区,从1880年到1943年已生产了108.5吨黄金 ,估计尚有13.2吨待开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矿曾产金24.8吨,仍含9.3吨待开采。贵金属矿的开发在白令海峡两岸此起彼伏 。另外,格林克里克银矿是全美最大的潜在银矿,1988年开发后 ,生产能力为日处理1 000吨矿石,估计可采10~30年。
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那里还储有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 ,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威尔士王子岛上的盐夹矿就蕴藏有28.5万吨钚矿石。
北极的海洋哺乳动物,北极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 360千克 ,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 。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 ,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70年代起 ,由于人们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 。
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 ,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 。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
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 ,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
北冰洋及邻海一些水域强大的水生动物生产力已经导致了世界级商业性捕捞业的发展 。北极海域的经济鱼类主要有北极鲑鱼 、北极墨鱼、蝶鱼和毛鳞鱼。与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相比,鱼类资源目前仍较丰富。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都属世界著名的渔场,近年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 。
然而 ,虽然北极水域的水产资源如此丰富,但是仍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人们不会忘记斯特勒海牛的悲剧。这是一种曾广布北极浅水区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体长10米 ,肉味鲜美。维图斯·白令率领的俄国探险队于1741年在堪察加白令岛水域首次发现 。然而仅仅27年后,最后一头斯特勒海牛被人类捕杀,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北极圈 ,地理名词,是指北寒带与北温带的界线。其纬度数值为北纬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其以内大部分是北冰洋 。北极圈的范围包括了格陵兰岛 、北欧和俄罗斯北部 ,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岛。由于严寒,北冰洋区域内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树木稀少,动物著名的有北极熊、海豹 、鲸等 。
北极圈(Arctic Circle) ,是北纬66°34′纬线圈,是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南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阳光斜射 ,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并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极夜),因而获得太阳热量很少 ,为北寒带。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
北极圈(Arctic Circle)是指纬度数值为北纬66°34'的一个假想圈,是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数值)互余。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北极圈内”。通常,北极圈内的地区被叫做北极地区 ,由北冰洋以及周边陆地组成,其陆地部分包括了格陵兰、北欧三国 、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 。北极圈内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岛。由于严寒 ,北极圈以内的生物种类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动物有北极熊、海豹 、鲸等。
北极圈也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始出现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 ,而在冬天会出现极夜 。
受多期次和长时间构造变动、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影响,北极圈及邻区邻区各类金属矿床(点)星罗棋布,其中瑞典基律纳铁矿床、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一铜一铂族元素矿床和托姆图尔铌多金属矿床 、芬兰科密铬矿床、格陵兰伊苏亚铁矿床和菲斯克内塞特铬矿床、加拿大玛丽河铁矿床和沃伊斯湾镍一铜一钴矿床 、美国里德道格铅一锌矿床和美国福特诺克斯金矿床均是称著于世的超大型矿床。统计数据显示 ,在过去的10年中,北极地区铂族元素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宝石级和工业级金刚石分别为26%和28% ,镍、钴和铬分别为22%、21%和15%,铜 、铁和铅一锌为8%、7%和18%,金和银分别为7%和9%。
另外,有数据表明 ,俄罗斯北极圈金刚石、铂族元素和镍产量分别占其全国总产量的99% 、98%和80%,铬、锰和金分别为90%、90%和40%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和陆地面积扩大以及找矿勘查力度增大.一大批金属矿床的发现与开发必将会大幅度提高这一地区矿产品年产量.进而为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 ,找矿勘查和开发利用历来为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北极圈内有北冰洋、岛屿 、陆地,它们分属8个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 、丹麦、冰岛、挪威 、瑞典、芬兰。
北极最冷的地方:北极冬季均温-20摄氏度,许多地方-33摄氏度 ,最冷之处距极点2898公里处的西伯利来东北部的欧米亚仑真附近,达-53摄氏度 。
世界最北的城市:是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朗伊尔原来是个美国人的名字。1904年朗伊尔来到斯瓦尔巴群岛,从挪威人手里买下了岛上的一个煤矿 。两年后 ,美国人在煤矿附近造起了第一座房子,煤矿管理人员就用他们老板的名字,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朗伊尔城”。这个当年只有一座房子的地方 ,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00人的小城,城里有邮局、学校 、银行、医院、报社 、饭店、商场、博物馆等等。它深藏在北极圈内,躲在北纬78°的地方 。在地球的这一纬度,几乎没有什么陆地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地方 ,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看不到太阳,冰雪覆盖大地,黑暗伴随着每一个小时。而在另外四个月中 ,太阳几乎不落。
关于“诺里尔斯克天气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藏赶]投稿,不代表捕梦资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rbike.com.cn/news/650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捕梦资讯的签约作者“藏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诺里尔斯克天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诺里尔斯克天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45年,苏联炮兵...
文章不错《诺里尔斯克天气》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