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网上有关“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包括原文 、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 ,希望你能够满意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 ,临城挑战 。龙仙捷勇自恃 ,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 ,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 。 ”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 ,加人多不可。 ”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 ,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 。”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 ,怀恩贺曰:“克矣。 ”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 ”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 。”龙仙始见其独来 ,甚易之 ,足不降鬣。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 ,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 。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 ,亵骂如初。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 ”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 。”龙仙曰:“是猪狗乎? ”发声琥然,执矛前突 ,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 ,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 。②搋:虎怒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

B.半济 ,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

C.龙仙始见其独来 ,甚易之 易:轻视

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孝德单独请战 ,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 ,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 。

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 ,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 ,得胜而归 。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 、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 ,白孝德智勇双全 、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 ,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4分)

(2)稍近欲动 ,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5分)

答案:

1.B(渡过)

2.A(错在“单独请战”)

3.(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 ,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 ”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 ,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 。汉七年 ,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 ,上大怒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 ,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 ,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 ,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高帝至广武 ,赦敬 ,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 ,号为建信侯 。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 ,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 ,问刘敬 。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 ,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 ,然恐陛下不能为 。”上曰:“诚可 ,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 ,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 。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 ,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 ,无益也。 ”高帝曰:“善 。 ”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 、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 ,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 ,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 ,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 ,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 ,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蒙故业 ,因遗策

B.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秦王恐其破壁。

C.未可以武服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今乃妄言沮吾军。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义说也

(3)然恐陛下不能为 。

(4)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5)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6)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 ,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 ,斩前使以示自责 。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 ,不能用武力战胜 。

D. 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5.联系全文,对文末一段话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刘敬提出和亲计策,同他对冒顿的认识是矛盾的。因为和亲政策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顿的仁义之心,但这正是他所缺乏的 。

B.司马光从历史事实的角度 ,认为上世帝王对待少数民族总是居高临下 ,以德怀之的,从没有和亲这种有损尊严的事。

C.司马光认为冒顿连对待亲生的父亲都像对待禽兽一样地杀害,对老丈人不可能讲仁义。

D.司马光又认为鲁元公主早已嫁给赵王为妻 ,不宜为了和亲之事再嫁 。

答案:

1.A(逾:经过了)

2.D

3.B(③是怕皇帝不肯。⑤是和亲时的手段。)

4.A(是匈奴有伏兵 。)

5.B(居高临下包括两个方面: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三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离(加“酉 ”字旁),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 ,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 ,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 ,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 ,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 ,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 ,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 ,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 ,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 ,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 ,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 ,隐然如城郭,师尚父 、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 ,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 ,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 ,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 ,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 。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

(1)是谓求祸而辞福( )(2)岁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观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终 ( )(6)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1)盖游于物之外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B.(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书》)

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D.(1)台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问客(《前赤壁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恶美横生 ,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简答

(1)从第一段的议论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写作者“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

(3)取名为“超然台”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1)避开(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2.C.都作介词 ,相当于“凭借、依靠 ”。(A.(1)连词,可译坐“因为”、“由于”。(2)用作发语词,可译为“大概 ” 。B.(1)动词 ,认为;(2)介词 ,用。D.(1)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2)连词,表修饰 ,可译作“地”,或不译。)

3.(1)所以有了美和恶的意念,忧和乐就产生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2)我既安于这里的淳朴风俗 ,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我的无能也习惯了 。

4.(1)反映了作者等荣辱 、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这样开头,一方面扣紧题旨——超然 ,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2)要点参考: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1—14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 ,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隆 、阳山、邓尉、西脊 、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 ,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 、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 ,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 ,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 ,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 、老子之宫也 ,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 ,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高第:上级官府

B.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挽留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异时:他时 ,以后

D.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尸祝:祝福 ,景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吴之故宫在焉 B.若虎丘、剑池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若老人咳且笑者

C.君之为县有惠爱 D.则海内之奇观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几句话 ,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君与吴县百姓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①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④令之于民诚重矣

⑤尸祝于浮屠 、老子之宫也 ⑥出示此图 ,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 ,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文章先从吴县的山光水色写起 ,让读者隐隐可以想像《吴山图》的画面内容 。

C.作者以苏轼与魏君为例形成类比,赞美魏君是“贤者 ”。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 ,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

答案:

1.A.(“高第”指官员政绩考核成绩优等。)

2.D.(D项都表示判断;A代词/助词,无义;B连词 ,至于/动词,好像;C动词,治理/介词 ,替,给。)

3.B 4.C(非“魏君 ”,应为“韩公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 ,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 ,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 ,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 、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 ,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 ,为之而不欺 。至其甚 ,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错以为资而起 ,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 ,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

夫女色之惑 ,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 ,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 ,谓此也 。可不戒哉!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 ,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 ,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 ,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

答案: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 ”,也非“根本原因” 。)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

(3)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答案:(1)宦官的危害 ,不仅仅在某一方面。(2)太(过于)急切 ,(他们——宦官)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 。(3)(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题目。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 ,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 ,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 。父初好释氏 ,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 ,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 ,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 ,笃好之,一切浮屠 、巫觋((i)、风水、时曰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祠百余 ,为设里社 、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为霍州学正 ,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 ,端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 、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 。服阕 ,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 ,亦讲学于其乡 。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 ,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 ,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 ,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 。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 ,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佛氏以空为性 ②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

B.①父欣然从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为设里社、里谷坛 ,使民祈报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①公则民不敢慢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端“品德高尚 ”的一组是

①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 ,两砖皆穿

②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③霍 、蒲两邑各上章争之

④知古今 ,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⑤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 ,讲明正学

⑥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 、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 ,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 ,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 ,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 ,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人皆化之 ,耻争讼。

(2)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3)得经师易 ,得人师难 。

答案:

1.B(①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的道理(话);②的“之”是动词,“往 ,到 ”。A项①②“以 ”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就”)

2.D(①研究的持之以恒;②④学识渊博)

3.B(A项“佛教道教 ”与原文“浮屠”不符;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 ”.“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 ,原因除为政公廉外 ,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4.①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 。②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 ,没涉及的学问很少。③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 ,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 ,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 ,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 ,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 ,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 ,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 ,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 ,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 ,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 ,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 ,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亭成 ,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 ,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 ,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 ,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B.其遗址甚狭 ,不足以席众客。 席: 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劳: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 ,力极而息 。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 ,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 ,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 ,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 ,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 ”;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 ”的性情 ,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 ,融写景、叙事、抒情 、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 ,旷达超然 ,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 ,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得情绪 。

答案:

1.C(劳:慰劳)

2.C(③⑥句不属于)

3.D(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意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心境)

牡丹拒绝的是萎顿和衰老。

原文节选: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 ,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 ,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扩展资料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 ,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

牡丹的高贵 ,开 ,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 ,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为此 ,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 。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 ,拒绝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著。

关于“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找暖]投稿,不代表捕梦资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rbike.com.cn/news/233.html

(8)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找暖的头像
    找暖 2025年09月04日

    我是捕梦资讯的签约作者“找暖”

  • 找暖
    找暖 2025年09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找暖
    用户090404 2025年09月04日

    文章不错《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捕梦资讯@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捕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