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如下:
1.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3.仄起平收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平收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说明: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简介及其与七言绝句区别
七言律诗简介: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 ,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 ,故名。
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 、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区别在于:
1 、句子数量不同:绝句规定每首是四句 ,而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 。
2、起源不同: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 ,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 、对偶的新体诗。
3、格律不同: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 ,共四联。
古七律的平仄要求
七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平起首句入韵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1、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体格律解析
1、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 、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 ,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 。
2 、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 ,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 、六句称为“颈联 ” ,七、八句称为“尾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七言律诗
不论平仄的情况大致如下,不过也有规则的。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 ,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 ”)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 ,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 ,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 ”的地方 ,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 ”的地方 ,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平” 。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 ”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 ,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不同 。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并加以说明 。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
·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 ”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
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 ,但
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⑥。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
文) 。第三句“几 ”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⑶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 ”字平声救 。这是⑵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
· ·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
第三句“日”字拗 ,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 ”字,又救出
句“日”字 。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
·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
第五句“竹”字拗 ,第六句“自 ”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
出句“竹 ”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 ·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 ·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 ”字既是本句自救 ,又是
对句相救 。这是⑴⑵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
拗救 ,仍旧合律 。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
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 。但是,知道了拗
救的道理 ,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 。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
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 ,自然也是要求分
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 ,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但是,它分
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 ,
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
论 ,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 ”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
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 ,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 、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 ,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 ,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
不论 ”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
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 ”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 ,就不一定
“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
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 ”
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
了。七言由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 ,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
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 · ·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 。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
式来看 ,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 ),第六字应该
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 ”,古读入声) ,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
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
当然,这所谓“应该 ”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 ,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
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 。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唐]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 ··
盘剥白鸦谷口粟 ,饭煮青泥坊底芹 。
·· · ·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⑦。
·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⑧,
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 ,第三句第六字应用平而用仄(“磬 ”),
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
第五六两句是“失对 ” ,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 。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
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认为拗救)。除了字数 、韵脚、对仗
象律诗以外⑨,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宋]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 ,窗前修竹一尺围 。
·· ···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 ·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 ·
道人绝粒对寒碧 ,为问鹤骨何缘肥⑩?
·· · ··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 ”),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
感觉 。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外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
仄(“尺”字古属入声)。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
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 ,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 ”)。第五句
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
六字应平而用仄(“叶 ”) 。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 ,
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林 ”)。第八句如
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 ,
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 ”)。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
则 。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 ”、“穿林飞” 、“何缘肥”都是三平调,
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与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 ,后代模仿这种诗
体的人是很少的 。
关于“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惧像肉]投稿,不代表捕梦资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rbike.com.cn/news/47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捕梦资讯的签约作者“惧像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七言律诗格...
文章不错《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内容很有帮助